品牌工程

走近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

信息来源:总经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11-01   

    我是带着好奇、疑问和忐忑的心情赴巴基斯坦开始喀喇昆仑公路纪录片拍摄工作的。
    按照之前所了解到的喀喇昆仑公路的初步情况,几个词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世界第八大奇迹”、“地质灾害博物馆”、“中巴友谊之路”。临行之前,包括在飞往伊斯兰堡途中,我的脑中都会不经意地浮现出这几个词。我在想,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居然被冠之以这样气势磅礴而又充满深情的称号。与此同时,也不禁隐隐为新闻里经常播报的巴基斯坦局势紧张的消息感到有些担心。
    喀喇昆仑公路(简称KKH)全长1224公里,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联结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及其北方的各大城镇,同时也是中巴之间唯一的陆路通道,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生活和生产物资运输、客运以及与中国的边境贸易主要依靠这条公路。公路始建于1966年,于1978年全线建成通车,修建历时长达12年,系中国政府援建项目,由原中国交通部援外办公室(中国路桥前身)筹建,中方建设的路段有600多公里。2005年,鉴于喀喇昆仑公路年久失修,且现有公路的等级难以满足当地运输的需求,因此巴方提出在中国的帮助下对公路进行改扩建。2006年,在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穆沙拉夫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同胡锦涛主席举行了正式会谈,双方原则同意合作改扩建喀喇昆仑公路,并于11月24日在双方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由中国路桥与巴基斯坦公路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改扩建公路全长335公里,由红其拉甫口岸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境内的雷科特桥,目前正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
    有学者称,这条路是人类建造金字塔以来最浩大的工程,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有人饱含深情地称,是中巴友谊征服了险峻绵延的喀喇昆仑山,因此称其为“中巴友谊之路”。不管从哪一方面讲,喀喇昆仑公路无疑都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公路。随着一步步走近她、了解她,之前的种种好奇、疑问和忐忑逐步被震撼、感动和自豪所取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条充满传奇的公路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工程项目,而成为一个符号、一种精神、一座丰碑。

    中巴友谊的见证
    历数国际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长期以来称得上与中国“全天候朋友”的,可能只有巴基斯坦。这种关系的确立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建立在长期支持和信任基础上的。通过近距离接触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支持和信任,可以说,这条公路是中巴友谊的一个缩影,其之所以能够在30多年前建成并在今天得以重新改扩建,与这种长期积淀的深厚友谊是分不开的。同时,公路的建设反过来又促进了这种友谊的进一步升华。
    细节往往最能说明问题。在入境时遇到的一件小事使我在迈入巴基斯坦领土伊始便感受到了这个国家对中国人的友好。在机场入境检查关口,巴基斯坦政府为外国入境者设置了一张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卡片,里边有一项信息后边赫然标注“中国人免填”。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唯独给予中国这样的“特权”,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
    在抵达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的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了位于市郊的中国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环绕着的陵园里,埋葬着88位30多年前第一次修建公路时牺牲的建设者,由于当时交通条件较差,运送遗体不便,部分遇难者只能在死后安葬在巴基斯坦境内。许多人牺牲的时候都很年轻,由于当时通讯不方便,其中有的人直到现在她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身埋何处。据皇冠足球比分巴基斯坦办事处的同事介绍,其中有一位死者的妻子在2011年的时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个烈士陵园的照片并恰巧发现了她丈夫的名字,于是便上演了一出万里寻夫的悲情剧,令人唏嘘的是她所寻到的只是一方沉寂了30多年的棺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参与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中方人员超过15000人,加上巴方人员总人数超过2万人,其中不幸遇难的中方人员有100多人,巴方人员有600多人,可以说这条公路是由中巴双方的建设者们用血和汗铸就的友谊丰碑。为了纪念这些死去的中国朋友,巴基斯坦政府于1978年建造了这座陵园,并派专人负责看守和维护。我们在和负责守护陵园的阿里•艾哈迈德老人交谈时,问及其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座中国人的陵园时,老人憨厚地回答:“这些中国人是为我们修路死去的,他们是我们巴基斯坦人的朋友,我愿意为他们做这件事情,即使过几年我退休了,我还会让我的儿子继续坚守下去。”看着老人那被透过树隙的阳光照得略显斑驳而又黝黑沧桑的脸庞,那一刻,我对中巴友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巴期间,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友好和热情,途中碰到的大部分巴基斯坦人都会主动向我们打招呼,其中有些人还会用乌尔都语高呼“中巴友谊万岁”,甚至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用汉语说“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那种情景让身处异乡的我们颇为感动!和一些当地居民交流的时候,在得知我们是CRBC员工后,许多人都竖起大拇指,感谢CRBC为他们修建公路,包括在采访巴基斯坦交通部长时,当我们提及可能需要进行航拍时,部长先生立即表示如果联系飞机有困难他可以帮忙出动国会的飞机。采访结束后,摄制组的同志们纷纷感叹巴基斯坦从政府到人民对中国人、对中国路桥的信任和支持真是不一般。用办事处总经理叶成银的话说:“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国家的人像‘老巴’这样对中国人这么真诚、友好了。”其实,这种真诚和友好是相互的。中国对巴基斯坦何尝不是这样呢?中国政府在巴基斯坦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提供巨额资金重启KKH建设征程,而且每年都向巴方贫困地区伸出援助之手,提供救济物资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中国路桥在KKH项目改扩建过程中,积极关注当地公益事业,回馈当地社会,吸收巴方人员到项目工作并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资助当地贫困学生,帮助当地居民修缮水渠,平整土地,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中巴员工交流活动,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等等,也反映了中国企业、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的真诚、友好。
    在国内的时候,受新闻媒体的影响,印象当中巴基斯坦是一个社会治安极不稳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的国家。一路走下来,总体感觉是确实在当地存在比较严重的教派冲突,比如在我们赴巴期间就发生一起教派之间枪杀事件,一度造成部分路段禁止通行,但这种事件基本上都局限于教派之争,极少针对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所以这方面的安全问题并无想象中那么严重,但对于项目建设者来说总归还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为了确保项目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缓解紧张情绪,巴方政府专门派出400多名警察和400多名军人负责项目建设的安保工作,每一辆车出去的时候车上必须要跟一名警察。这些警察和军人也很尽职尽责,长年搭建帐篷住在项目部周围,非常辛苦。这种景象恐怕在其他国度很难看到,这也体现了巴基斯坦对中国朋友的负责态度。
    中巴友谊体现在中巴政府、人民之间交往的许多方面,而喀喇昆仑公路无疑是其中非常闪亮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其中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现实的延续,更有未来的憧憬,这些因素共同聚焦于这条跨越时空、铭记艰辛的公路,使其成为中巴友谊永恒的见证。

    地质灾害的博物馆
    喀喇昆仑公路沿红其拉甫河、洪扎河、吉尔吉特河和印度河蜿蜒而下,并3次跨印度河,其间要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雪崩、山体滑坡、落石、塌方、积雪、涎流冰、地震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
    “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是喀喇昆仑公路许多筑路工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据在当地开展科研考察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陈晓清教授讲解,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山体由于内部构成元素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极易导致山体裂开,在风雨的侵蚀下便会形成落石,再加上其分布范围广、落石体量较大,因此成为影响公路实施和行路安全的最大危害。在摄制组一行人沿途拍摄的短短十几天中,就亲眼见证了两次大规模落石,其中一次就在我们抵达落石点半个小时前发生。当时看着横在路中间那些巨大石块,我们在心惊之余都庆幸不已,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公路建设者们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危险。为了减轻灾害影响,项目在沿途落石